一、试卷的几大特色
1、题型发生变化,试题难度适中,试卷难度保持稳定。今年高考安徽文理卷共21题,总题量比去年少了一题,其中选择题由去年的12题60分变为10题50分,题量少了2题,分值少了10分。填空题由去年的4题16分变为5题25分,题量多了1题,分值多了9分。解答题6题还是6题,分值由去年的74分变为75分,分值多了1分。虽然总题量少了1题,学生可以多出一点时间思考问题,解答题还是6题,试题难度也没有加大,但10分选择题变为9分填空题,对学生而言,试卷难度陡然加大。
2、注重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今年的安徽高考数学试题在考察数学基础知识时既全面又突出重点,对于支撑数学知识体系的重点知识,试卷考查时保持了较高的比例,构成了数学试卷的主体。试卷注重了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没有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试卷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设计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设计试题,试卷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了必要的深度。例如:理科的第(2)(4)(5)(7)(9)(10)(12)(14)(15)(20)(21)等题,文科的第(2)(9)(10)(13)(15)(19)等题都是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设计的试题。2009年安徽高考数学试卷全面考查了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内容,对于教材中各部分都有所涉及。在全面考查的前提下,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如函数、三角函数、不等式、直线和平面、圆锥曲线、概率统计、数列等仍然是支撑整份试卷的主体内容,尤其是两份试卷的解答题,涉及内容均是高中数学的重点知识,层次要求恰当,淡化技巧,多数试题既有常规常法,同时在知识的应用上又有一定的灵活性。部分试题在考查的题型、情景设置、设问方式等方面也体现了稳中有变的设计思路。例如理科第(17)(18)(20)题,文科第(20)题,从设问方式和背景设置都有独到新颖之处,而解答过程更是注重通性通法,没有偏题怪题。部分试题设计了一题多解,给不同层次的考生更多的展示思维的空间。例如理科第(16)(18)(20)(21)题和文科第(16)(18)(19)(20)题。
3、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今年安徽高考试卷结合对数学知识考查的同时进行了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例如理科的第(1)(5)(9)(14)(16)(19)(20)题,文科的第(5)(7)(9)(11)(14)(16)(18)题,都考查了函数和方程的思想,理科的第(2)(4)(12)(13)(18)(20)(21)题,文科的第(2)(4)(12)(18)(20)题,都考查了化归思想(转化思想),理科的第(4)(10)(15)(17)(19)(21)题,文科的第(13)(15)(17)(21)题,都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理科的第(2)(4)(6)(7)(8)(10)(11)(15)(16)(20)题,文科的第(3)(8)(10)(14)(15)(16)(18)(20)题,都考查了数型结合的思想。试卷在考查知识时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试卷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对中学数学知识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4、注重对能力的考查。今年安徽高考数学试卷很好地遵循了“以能力立意”设计试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以此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的不同的情景中去的能力,从而检测考生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例如理科的第(10)(15)(18)题,文科的第(10)(15)(20)题,都考查了空间想象能力。理科的第(4)(15)(17)(18)题,文科的第(4)(15)(17)题,都考查了抽象概括能力,理科的第(13)(15)(16)(18)(20)(21)题,文科的第(12)(15)(16)(18)(19)(20)题,都考查了推理论证能力,理科的第(1)(2)(3)(5)(7)(8)(9)(10)(12)(13)(14)(16)(17)(18)(19)(20)(21)题,文科的第(1)(2)(3)(5)(6)(7)(9)(10)(11)(12)(13)(14)(16)(17)(18)(19)(20)(21)题,都考查了运算求解能力,文科的第(17)考查了数据处理能力。
5、注重对应用意识的考查。理科的第(17)题文科的第(17)题都考查了应用意识,试题“贴近生活,背景公平,难度适中”,能很好的引导考生自觉地置身于现实社会的大环境中,关心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促使考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的意识
6、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发挥试题的导向作用。 2009年安徽省数学试题围绕着新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主线、核心能力、改革理念进行命题。试题兼顾到各地不同版本的教材,关注必修和选修的比例以及文理科的差异,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例如理科卷的第(12)(13)题,文科的第(1)(12)(13)(17)(21)题。对极坐标和参数方程、算法框图、复数、茎叶图以及统计等新增内容进行了充分的考查,尤其是理科第(17)和文科第(17)题分别以甲型H1N1流感和良种培育为背景,在考查概率分布和新增的统计知识的基础上,使试题更具时代感。两份试卷在充分关注新增内容的同时,对传统内容的考查也作了适度的创新。例如理科第(9)(14)(20)题和文科第(9)(14)题。
二、我的几点看法
1、减少选择题题量,增加填空题题量能更好地考查考生的能力,今年上海试卷也比去年增加了3题填空题,明年安徽高考继续增加填空题的题量的可能性我认为不大,但可能还会是5题填空题,同样难度的试题由选择题变为填空题,会增加考生完成的难度,25分的填空题我们学校的中等生都有可能会失掉15到20分,因此我们务必在高三复习时加强对填空题的训练
2、理科18题的第2问要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才能知道两个四棱锥的公共部分是什么图形,文理的第(10)(15)题也都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我们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普遍较差,要加强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考前多数人没有想到理科会考空间几何体的体积,因为高考大纲没有提到,因此我们复习时高考大纲没有的但课本有的我们不能忽略。
3、作为今年理科的压轴题的数列题,却没有考到真正的数列知识,而是考得数学归纳法、演绎推理、不等式等内容,数列只是背景。去年的数列题也是这样,难到明年还会这样?还是象文科的数列题那样,考真正的数列知识?我想该回到传统的数列问题上来了。
4、理科的第(14)题我认为是个考查能力的很好题目,本题考查了解析思想、方程思想、化归思想,运算能力,作为解答题会更好。
5、今年安徽高考试卷理科从卷面上统计,函数占22分,三角函数占17分,解析几何占28分,立体几何占18分,数列占18分,概率分布占17分,古典概率占5分,复数占5分,简易逻辑占5分,集合与不等式占5分,平面向量占5分,程序框图占5分。但第4题简易逻辑题考查了不等式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性质,第13题程序框图题考查了数列,第14题平面向量题考查了三角函数变换,第19题函数求导题考查了不等式,第21题数列题考查了数学归纳法、解不等式,文科卷从卷面统计,函数占24分,三角函数占12分,解析几何占27分,立体几何占23分,数列占17分,统计分析占12分,古典概率占10,复数占5分,简易逻辑占5分,集合与不等式占5分,平面向量占5分,程序框图占5分。和理科一样,第4题简易逻辑题考查了不等式性质,第9题的函数求导题考查了三角函数,第13题程序框图题考查了数列,第19题数列题考查了不等式,第21题函数求导题考查了不等式。从上面统计可以看出,不等式主要作为工具性来考查,文理两份试卷都是在集合运算题中出现不等式,但不等式作为工具在解答题中多次用到,不要看高考试卷中不等式试题较少,它仍是高考考查重点内容之一。三角函数除了重点考查外,工具性也是它的一大特点。
三、2010年高考命题趋势和备考建议:
(一)2010年高考命题趋势
(1)保持稳定:试题难度、内容要求、试题结构保持相对稳定.
(2)注重综合:强化主干知识和学科内综合,联想、对比、归纳、推理等.
(3)体现创新:教材中的旧题新做,题型、设问创新.
(4)提高能力:科学素质、探究能力的考查,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联系生活、生产、环境等实际.
(5)科学定量:强化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将基本理论及计算联系在一起.
(二)2010年高考备考建议: 在2010年的复习策略与方法上要把握精选专题,形成知识网络;精讲巧练,总结通性方法;查漏补缺,完善知识体系;错题重做,温故知新;严格答题,增强规范;要以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基石,明确复习要点,用好教材,认真落实基础知识,精心选择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作为典型题进行分析、训练,加强审题方法、解题思路、解题技巧的指导和总结,加大练习力度(精练、巧练,防止低层次的重复练习),及时反馈、矫正,使学生解题能力落实到位。
1、 紧扣课本,课本是高考复习的根本,是高考命题的源泉,因此教材的作用不可忽视!
2、 重视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学习。基本概念,就是指定义,定理的涵义和延伸,比如说 映射 函数 充要条件 等等;基本思想,即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方程与函数的思想,并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成数学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基本方法,即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判别式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反证法等。在备考中通过掌握这些思想和方法就可以很顺利做一类题目,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只有我们在平时不断积累,就能不断进步,高考中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3、 重视高考的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要全面回顾知识,构建知识网络,这个阶段是高考复习最关键的阶段,第一轮复习的效果会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的好坏,因此在高考的第一轮复习过程中考生应该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切忌快而粗,多而乱!
4、 养成做笔记的习惯,第一轮复习时间长,考点多,任务重,记笔记无疑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方法,我们的笔记应该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本章难点 (哪些不太容易学会 在考试可以拉开差距?)(2)典型例题分析(考点,方法,易错点引伸和变形)(3)错题分析 (为什么错? 错在哪? 启示和教训)(4)本章小结(高考命题趋势,考察形式等),长期坚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提高效率,事半功倍。
编辑:陈老师
上一篇:我对私立学校管理的认识观
下一篇:学习李镇西老师 做个优秀班主任
学校地址:淮南市经开区啤酒厂路58号